第三百九十七章 暗相忌5-《女商枭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即便是为了替太子把林家囊括于手,也起码会把理由想好吧!

    章煦当然有理由。

    但碍于皇上已然薄有愠怒,哪怕事先有准备,哪怕有林若的提点,他也感觉如履薄冰。

    “章爱卿?”

    明宗皇帝再次出声。

    “微臣在,微臣头回得见天颜,为皇上龙威所慑,心中惶恐不安,还请皇上恕罪。”

    听得这句似是而非的恭维,明宗皇帝微微皱了皱眉,心下对章煦的不悦和对太子的不满又添了一分。

    “直接回话吧。”

    “是,微臣遵旨。”章煦躬身到底,行了大礼,而后说道,“微臣在上虞赈灾之时,得蒙金陵王家慷慨解囊相助,微臣携师爷前往王府感激之时,王老爷有一句话,让微臣颇为触动。他说:‘凡大商者,须得讲诚,讲信,也须讲情。然,情分多种,恩情、亲情、友情、交情……不一而足。若要成大商,当务必其中一种择除在外——即人情。’古语所说的‘钱债易偿,情债难还’,便是如此。世上大多的贪、大多的腐,多是为‘人情’二字而生的。论理,微臣不该御前自苦,但也想为寒窗十年的读书人说几句,也借此打个比方。”

    见明宗皇帝不曾打断,章煦便继续往下说:“朝廷选拔人才,经先秦的选士、养士,到两汉的察举,再到魏晋南北的九品中正制,最后定于前朝延用至今的科举制,每一次的革新,都是因为‘人情’二字作祟。如春秋祁黄羊那般‘外举不避仇、内举不避子’之贤,着实甚少。人皆有私心,人情往来实难免除。套用至青苗法的推行,也类同此理。”

    明宗皇帝似是陷入思索之中,林若和黎焰也是专注地听讲,章煦渐渐放开,越说越顺遂。唯有太子,觉得章煦此言太过尖锐,背在身后的手一直向他示意,却毫无效果。

    “民乃国本,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①。青苗之法,虽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良方,然官有贪官,民有刁民。良民遇上贪官,青苗款被贪官中饱私囊,无法切实用之于民,可恨,可叹;好官遇上刁民,春领青苗款而秋不还,逼其还款恐失民心,放任自流又无颜朝廷,疐跋,两难;若是贪官遇上刁民,后果更是不堪设想。所以,微臣与太子才想到,由商人来主导拨发青苗款。”

    注:①语出《管子·牧民》,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,丰衣足食,才能顾及到礼仪,重视荣誉和耻辱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