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九十章 明相惜4-《女商枭》
第(2/3)页
前头说的还算正经,可是话不过三句,林若立马就恢复了她惯有的狡黠模样,倒是让人忍俊不禁,连明宗皇帝的面色都柔和了些。
“科举所考,不外乎四书五经,四书者,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;五经者,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。敏慧不才,还真都没看全,左右也不参加科举,说出来也不算丢人;但那些寒窗十载的学子,为了科举,对儒家的这些个典籍,说是了如指掌、如数家珍也不为过。皇上明鉴,敏慧对儒家的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,一直颇有微词,为免有失偏颇,就不在御前对这两位老夫子的功过是非多做赘述,唯提儒家所说的‘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’一说。”
明宗皇帝点了点头,准她继续往下说。
“所谓‘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’,说白了,其实就关乎于一个‘礼’字。不在其位而谋其政,有僭越之嫌,有违礼数。这在春秋这个注重‘礼’的朝代,或者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确然对抑制犯上作乱,有重要作用,但凡事皆有两面,但过分拘泥于‘礼’,却让人束手束脚。比如,先说个远的,春秋五霸之一的那位宋襄公。”
“这位宋襄公,对待庶兄目夷的‘让国之美’,是流传青史的一段佳话,因为恰好,目夷也是守礼的君子,为躲让贤,隐居山林;可同样也是宋襄公,泓水之战,两军对垒之际,却拘泥礼数,非等到敌方全军渡完河、布完阵,一鼓作气冲杀过来时才应敌,吃了败仗还为自己的守礼而自得,最终沦为笑柄。”
事有轻重缓急,两军对垒,是以取胜为目的,而非所谓的“君子之道”。宋襄公的这番执着仁义道德的举措,最终为世人嘲笑千年。
林若提及这位令人非议的宋襄公时,明宗皇帝细眯了眼,目光陡然幽深了许多;黎焰和章煦解释一脸深思,唯有太子,不易觉察地嗤了一声,表达了对这位宋襄公的脑残做法的极不赞同。
“在其位,谋其政,这原本该是在位之人最基本的准则。可若是人人都做到了这一点,那么今时今日,任职上虞知府的,应该还是何大人,而非章大人了。”林若不动声色地觑了一眼明宗皇帝的脸色,继续说道,“既然有人在其位,不谋其政,自然就会有不在其位却谋其政的人,若是这样的人,还不汲汲于荣华权势,那当之无愧是有德之士;若是汲汲于功名利禄,嗯……也不枉为有志之士吧。”
林若最后的话,收得有些草率,与她先头的那些侃侃而谈,显得虎头蛇尾,甚至说到后头,已然偏题,被她强行拉了回来。
可正是因为这样,才能让皇上放心——这丫头聪明,但只是有点小聪明。若真是大道理说得通了,能与那些寒窗十年饱读诗书、入仕为官胸有沟壑的官员相比,那可就真的让他忌惮了!
明宗皇帝看着挠了挠头、噘着嘴、似乎是在为这段不太满意的陈词懊恼的林若,忍不住笑了。这一笑,让站在一旁的太子,以及跪在地上的章煦和黎焰松了一口气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