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二章 昔日昆仑魂何在 今朝嵩岳客自来(下)-《兰若蝉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在华夏历经礼,仪改良,而成道门,以祭天,地,君,师,贤。

    礼之一道,夏商之世,已有定俗。

    而今之天竺,主流信仰婆罗门教是《火经》与《蜚驮》的融合,

    被王室沿用,以阐述天人合一,别阶级而治。

    诸教为君所用,其因大同。

    释氏佛教兴于两周之交,本为萨满七教之一,

    (沙门七教。沙门,samana,语源同萨满,智、勤之意)

    与大雄尼干教,无胜顺世道等诸宗并立。

    然七教似七而一,兰若圣地皆曰大雄,释氏经典为六师外道立转,盖为此也。

    佛道之别,盖也大同,

    诸多说法,似异而同,似同又异,异在细处,同在妙蒂。

    故释教一入中原,便与儒,道互融。

    萨满衍生诸教,均敬天地自然,不设创世神明,

    重哲,明理,不入教条。

    因此无论杜撰老子化胡还是歪曲释在李先,都违背了根本教义,是那些外道偏执者的发泄游戏,并非大道正宗。

    不知尊使以为然否?”

    圣臣本以为对方亮出了道门宗主的招牌,定是要用身份压服自己,给天竺使团一个下马威的。

    哪儿料到陶弘景所言中冲谦和,从昆仑诸教本源入手,求同存异。

    他的知识量差了眼前这位道家大能何止一个档次,哪里能说出半个不字来?

    于是只能依礼奉承一番,以全佛家所谓善缘。

    这位天竺特使最为依仗的正是其来自佛陀故国,对教义经典的诠释,自然地位超然。

    而今被陶弘景这一闷棍打得……

    对方自根本入手,阐述诸教无高低,

    大家能讲道理讲道理,不要纠缠正宗圣典这些细枝末节。

    他这佛国圣使一下子便有力使不出了。

    魏王端坐高台,只作壁上观。

    他在政策上推动佛教,是为了削弱中原士族的力量。

    而在这种外交场合,借由道家来弹压一下佛国来客,又何乐而不为呢?

    总不能因为信仰的原因将他们捧着惯着,任他们骑到头上,那政与教的位置就倒置了。

    又是一番寒暄舞乐,眼看就要布菜开席,忽然有几名天竺驯兽师在和通译叽里咕噜地说着什么。

    那几名通译看上去面有难色,也不知道是该译还是不该译。

    魏王见气氛尴尬,小声问姚思夏道,

    “他们在说什么?”

    姚思夏也同样压低嗓音,小心翼翼地回复,

    “他们在讨要牛尿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?”

    魏王有些怀疑自己的听力,

    姚思夏只能放开语音,又清楚地重复一遍。

    这么一来,坐在上宾位置的陶弘景也听了个真切。

    陶弘景是有大才学的人,一切以真知为本,才不会为这些事大惊小怪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