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阮林开始绘制起了捕捉舱的工程图纸,他把捕捉舱设定成了普通漏斗状,最前方的便是连接器,漏斗容器设定为了半径115km,而最前方的细长嘴便是用于连接泰坦号的接口处。 阮林有所反思:“这不应该设计成一次性的,我们还需要捕捉更多小行星,彗星级飞船制造所需求原材料是很恐怖的量,现在泰坦号所需的燃料可谓是取之不尽的,不需要操心来回燃料消耗问题。” 在阮林的设想中,泰坦号必须先行驶至灵神星的既定轨道,由wit计算出捕捉距离和捕捉舱的捕捉角度和高度,静静等待灵神星进入。 也就是说,这个漏斗后方不能是开口的,在捕捉成功后必须马上关闭,这还需要额外设计一个漏斗门和开关系统。 地球上这类的构思框架已经成熟,阮林只需要绘制出自己改进后的方案。 阮林停下了笔:“捕捉舱已经设计完成,wit,接下来由你制造和安装在泰坦号后方了。” 而原材料使用问题也使得阮林思考了一番,他决定采用轻型不锈钢,这是库存内还有存余的材料了,并且还要混杂其他材料一同使用才能满足制作需求,半径115km的用材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量,地球时期的苏联人造米格-25就是使用的轻型不锈钢材料,而自己还要把库存中的轻型不锈钢加以改良,以便节省更多的原材料。 经过所有机器人92个日夜不停的劳作,这个最宽处半径为115km的庞然大物出现在了木卫二的表面,考虑到耗材及制作时间,它的整体漏斗只有薄薄的一层轻型不锈钢,它被连接在了泰坦号正后方900米处。 这是人类不敢想象的任务,这也是阮林实施捕捉小行星的第一步。 阮林把工程图纸平铺在了桌面上,说道:“wit,这次的计划就由你独自进行,我之后有时会把意识传回量子计算机上观看这次计划情况。” “好的,阮博士。这次计划结果不会让您失望的。”wit肯定道。 第(1/3)页